Custom Search

2011年5月29日星期日

谢炎巷 Lorong Che Em


谢炎巷亦是乔治市古迹区内的古老街道之一。这条短小的巷子起于港仔口;止于广东街,介于大街和巴刹街之间,即在乔治市金融中心和小印度范围内。

谢炎巷俗名卖鸡巷,它是槟榔屿第一条以华裔先贤命名的街道,也是槟榔屿第一条以非欧洲人氏命名的街道,深具历史意义。

这条小巷普遍上被认为是纪念槟榔屿谢氏福侯公公司的创办人谢寒掩而命名。根据殖民地政府的文献,当时有一位名叫Che Em的华人在海墘一带拥有三间砖盖的铺面房,相信他就是谢炎或谢寒掩。据说,当年海墘一带就是谢寒掩活动的地方,当时尚未填土,现在的港仔口即是海墘,也是当年从事进出口贸易商人活动的地方。殖民地政府以Che Em Lane命名这条小巷,相信与当年谢寒掩在该处的商业地位和丰功伟绩有关。

实际上,狭窄的谢炎巷更像是一条后巷。但是短短的一条小巷,却吸引了律师楼、印务局和裁缝店在此开业。1924年创刊的淡米尔尼森日报的槟城代表处也落籍这里。

如果没有特别留意,你决对不会发现这条迷你型的谢炎巷,当你有机会踏足乔治市的小印度,千万别忘了钻进这条小巷探个究竟。

关于谢寒掩 (Cheah Hum Eam,?-1845)

谢寒掩,又名谢炎,福建漳州海澄三都石塘社人。有关谢寒掩资料的记载并不多,槟榔屿谢氏福侯公公司的章程中就保存了部份记载。

谢寒掩就是在1820年创立槟榔屿本头公巷谢氏福侯公公司的创办人,当时中国沿海一带许多乡民都陆续离乡背井到海外寻求更好的生活,包括谢氏乡亲。他们早期落足于槟榔屿对岸的北海,后来因为槟榔屿贸易发达、进展神速,许多同乡们都逐渐迁移到槟榔屿经商谋生,初期聚居在乔治市沿海一带,由于人生地不熟,谋生办事常遇阻碍,于是以谢寒掩为首的一批较有成就威望的谢氏宗亲便筹划成立乡会团体,以关照宗亲们的福利。

1793年的一份威尔斯太子岛砖屋记录,记载了谢寒掩总共拥有三间价值2700西班牙元的砖屋店铺,成为当时在槟榔屿拥有砖屋的华人老大。

1807年,殖民地政府为了改善槟榔屿的路政,成立了公路委员会,其中谢寒掩和辜礼欢是委员,可见他们当时受到殖民地政府的器重。

当谢寒掩去世时,因为其子谢自友尚年幼,所以他的夫人王信娘就被委为遗产管理人,掌管谢氏福侯公公司的一切业务,一直到1846年,她才委任谢素意为唯一的公司信理员,1862年谢素意去世后,王信娘才再委任9名信理员来掌管公司的事务。王信娘死后也被安葬在谢寒掩墓旁。

值得一提的是,谢寒掩、谢自友和谢成金的名字都先后被政府作为街道命名,祖孙三代三条街道,传为佳话。#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