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 Search

2009年1月3日星期六

汕头街炒粿角 Kimberley Street Char Koay Kak


《汕头街炒粿角》

作者:林金城 (2008,马来西亚)

在雪隆一帶所谓的炒菜头粿,说穿就是南马及北马潮州人的炒粿或炒粿角。

但这并不意谓菜头粿与粿角可以画上等号。

顾名思义,菜头粿当然內含菜头(白萝卜),是以米浆掺合白萝卜丝蒸炊而成;而粿角的原料则纯以米浆或加入其他澱粉如木薯粉什么的,Kosong见称,与“菜头”完全扯不上关系。

在潮州原乡,菜头粿除了这简易的纯萝卜版本外,还有加入蝦米、腊肠、瘦肉、花生和芹菜的豪华版,蒸好后切片,用油将兩面煎成金黃色泽,与广东人的煎萝卜糕有点类似。至于粿角的一般料理方式,则以鱼露、酱油、鸡蛋、蒜米、菜脯碎、豆芽菜及韭菜等煎炒而成。

同样源自中国潮汕地区的兩种乡土小吃,隨着早年的移民潮“落番”南洋后,潮州老乡们以家乡炒糕粿(炒粿角)的形式作为基础,再接合本地炒粿条的烹调手法,如加入黑酱油,辣椒酱等,结果竟将兩者给翻炒出近乎同一味道的南洋风情,只是菜头粿有放“菜头”,粿角只是“白”粿而已。

平心而论,我倒觉得拿菜头粿作如斯重口味的料理,多少有点彰显不出菜头原味的可惜;在新加坡,菜头粿分成黑白兩种炒法,黑式與大马一般炒法并沒兩样,而白式则舍弃黑酱油,纯以鱼露调味,可说素色相见,炒出萝卜糕的鲜香原味。
所以,凡吃“菜头粿“我一定选择白式炒法,如果用作炒香添辣,我倒觉得吃炒粿角就好了。

既然菜头粿与粿角有所区別,那我为何一开始却称雪隆一帶的“炒菜头粿”, 说穿就是南马及北马潮州人的炒粿或炒粿角呢?理由简单,因为中马一帶的“炒菜头粿”,在实质上并不像新加坡的菜头粿那样含有“菜头”成份,虽然掛起招牌标榜“炒菜头粿”,其实只是炒粿角而已。

然而这并不表示这些小贩作假,在我多次探询后才发现,原來许多小贩根本不晓得如何区分菜头粿与粿角,甚至还有人以为在翻炒过程中加入了用“菜头”腌制的菜脯,所以才取名“菜头粿”呢!

这回我介绍的这摊汕头街炒粿角,是我在槟城找吃时经常光顾的兩档食摊之一。由于在路边摆摊,不设座位,所以一般上都是在我逛过巴剎、追逐晨光拍完街景之后,特地打包帶回旅店吃的;至于另摊则位於姓王公司后,与知名猪肠粉毗邻,优点是可以坐下来趁热品尝。

早晨路过汕头街,眼尖的肯定会发现这摊炒粿角的“与众不同”。很难想像依然保存着以木板木炭作为燃料的古风,老板娘双手各拿一把锅铲,白烟迷濛中,打击乐似地在平底圆锅上,不断“敲打”出了一包包用香蕉叶垫底,盛在保丽龙餐盒里香喷喷的粿角。

那天,老板娘见我又问历史又不断拍照,便怀疑我是记者。我说不是啦,只是愛吃又好奇罢了!她便开起玩笑:你在吉隆坡开店啦,请我去炒!

只差沒对她说:妳叫我去那里找那么多木板给妳啊!拜托!

汕头街炒粿角
创始年 : 50余年
地址 : Kimberley Street, Pulau Pinang(槟城汕头街与日本橫街交界附近)
营业时间 : 7:00 am – 11:00 am

(转载自林金城的《知食份子》)

1 条评论:

Cheng Nam 说...

C汕头街还有一档四果汤也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