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 Search

2011年5月29日星期日

谢炎巷 Lorong Che Em


谢炎巷亦是乔治市古迹区内的古老街道之一。这条短小的巷子起于港仔口;止于广东街,介于大街和巴刹街之间,即在乔治市金融中心和小印度范围内。

谢炎巷俗名卖鸡巷,它是槟榔屿第一条以华裔先贤命名的街道,也是槟榔屿第一条以非欧洲人氏命名的街道,深具历史意义。

这条小巷普遍上被认为是纪念槟榔屿谢氏福侯公公司的创办人谢寒掩而命名。根据殖民地政府的文献,当时有一位名叫Che Em的华人在海墘一带拥有三间砖盖的铺面房,相信他就是谢炎或谢寒掩。据说,当年海墘一带就是谢寒掩活动的地方,当时尚未填土,现在的港仔口即是海墘,也是当年从事进出口贸易商人活动的地方。殖民地政府以Che Em Lane命名这条小巷,相信与当年谢寒掩在该处的商业地位和丰功伟绩有关。

实际上,狭窄的谢炎巷更像是一条后巷。但是短短的一条小巷,却吸引了律师楼、印务局和裁缝店在此开业。1924年创刊的淡米尔尼森日报的槟城代表处也落籍这里。

如果没有特别留意,你决对不会发现这条迷你型的谢炎巷,当你有机会踏足乔治市的小印度,千万别忘了钻进这条小巷探个究竟。

关于谢寒掩 (Cheah Hum Eam,?-1845)

谢寒掩,又名谢炎,福建漳州海澄三都石塘社人。有关谢寒掩资料的记载并不多,槟榔屿谢氏福侯公公司的章程中就保存了部份记载。

谢寒掩就是在1820年创立槟榔屿本头公巷谢氏福侯公公司的创办人,当时中国沿海一带许多乡民都陆续离乡背井到海外寻求更好的生活,包括谢氏乡亲。他们早期落足于槟榔屿对岸的北海,后来因为槟榔屿贸易发达、进展神速,许多同乡们都逐渐迁移到槟榔屿经商谋生,初期聚居在乔治市沿海一带,由于人生地不熟,谋生办事常遇阻碍,于是以谢寒掩为首的一批较有成就威望的谢氏宗亲便筹划成立乡会团体,以关照宗亲们的福利。

1793年的一份威尔斯太子岛砖屋记录,记载了谢寒掩总共拥有三间价值2700西班牙元的砖屋店铺,成为当时在槟榔屿拥有砖屋的华人老大。

1807年,殖民地政府为了改善槟榔屿的路政,成立了公路委员会,其中谢寒掩和辜礼欢是委员,可见他们当时受到殖民地政府的器重。

当谢寒掩去世时,因为其子谢自友尚年幼,所以他的夫人王信娘就被委为遗产管理人,掌管谢氏福侯公公司的一切业务,一直到1846年,她才委任谢素意为唯一的公司信理员,1862年谢素意去世后,王信娘才再委任9名信理员来掌管公司的事务。王信娘死后也被安葬在谢寒掩墓旁。

值得一提的是,谢寒掩、谢自友和谢成金的名字都先后被政府作为街道命名,祖孙三代三条街道,传为佳话。#

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

阿贵街 Lebuh Ah Quee


阿贵街是槟榔屿乔治市古迹区内一条超过百年历史的老街道,它衔接着中街和椰脚街。阿贵街与吉宁仔街平行,并由毕特巷衔接着这两条街道;它也与狭窄的四方巷相接。

阿贵街全长约200米,从椰脚街至毕特巷的西面路段多数是印度裔穆斯林经营的金钻店和饮食店;而从毕特巷至中街的东面路段则有几间由华人经营的布疋商店和印务公司。阿贵街的三层楼政府组屋则是乔治市最早的组屋之一。

说起阿贵街的代表性建筑物,历史悠久的林氏九龙堂当之无愧。林氏九龙堂始建于1863年,而在3年后的1866年落成,它是福建漳州林氏族人的宗祠,创立人及首任总理是林清甲。

哈密阿拉比故居与宗教学校也座落在阿贵街。锡阿都哈密阿拉比是一名信奉伊斯兰教的印度裔宝石商人,他和曾经在埃及开罗与印度受教育的儿子在这所宗教学校教导阿拉伯语文、可兰经和伊斯兰教法律。这所宗教学校在上世纪20年代非常有名气,学生人数超过200名。朗诵声已成绝响的哈密阿拉比故居与宗教学校并没有受到良好的保护,目前仍陈旧斑驳地伫立在阿贵街。

阿贵街这条街道是由甲必丹郑景贵所捐赠,因此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将它命名为阿贵街,以资纪念。

关于郑景贵 (Chung Keng Kwee,1821-1901)

郑景贵,又名嗣文,号慎之,出生在广东增城。他的家族原本是在广东英德,后来才迁居增城的新村,客家人,历代业农。他的曾祖父是郑开仁、祖父是郑东琳、父亲是郑兴发,他的兄弟共有五名,郑景贵排行第三。

郑景贵的父亲壮年时适值家乡灾荒难以度日,只好过番谋生。次兄景盛随後亦南渡,数年来毫无信息。不久长兄景洪逝世,赖景贵躬耕奉养慈母赖夫人。往後日子更艰苦,乃奉母命南来寻父兄。1841年,郑景贵抵霹雳与父兄团聚,于是随父开矿,当时景贵20岁。他先当矿工,后做头家,经过两次失败後,才在拿律区吉利包(今太平监狱一带)发掘到锡米仓。经过数十年后,至1891年4月时已雇矿工6300名。

他是最先使用水力唧筒的矿主。唧筒设在都拜矿场,由霹雳政府进行试验。1878年海峡殖民地总督罗敏申爵士(Sir William Robinson)亲至该矿场参观。当年休罗爵士下令发出21年的矿场地契及颁布改善矿工福利等措施,都是受郑景贵的影响。他在锡矿业获厚利之外,又转而承包烟、酒、赌、当之饷码。

1862至1873年间的拿律械斗时期,他以海山党领袖身份被封为甲必丹,也是出席1874年1月20日签订“邦咯协定”的一造。三天後,与义兴党党魁陈亚炎同时被委任为安抚委员会(Pacification Commission)委员。此外他亦是霹雳州议会议员,霹雳州太平市开埠人。

1884年发生甲申中法战争,郑景贵慷慨捐出十万金资助清廷军费。再加上以前赈济水灾及奖学金等捐献,清廷特钦加兵备道衔,诰封资政大夫(二品官),且追赠三代。1883年至1886年槟榔屿平章公馆的建筑费,他是个人出资最多者(600大元),并任平章职员。1865至1868年间,槟城的海珠屿盖了一座大伯公庙,郑景贵是主要捐款人。他也捐献6000元建造极乐寺(1906),是极乐寺五大总理之一。此外,他创办了太平广东会馆(1887)、担任槟城五福书院的董事(1893)、创办霹雳太平和务边的增龙会馆(1995),以及槟城的增龙会馆(1896)。

他的房地产在槟榔屿最多,香港次之,霹雳又次之。槟榔屿乔治市义兴街的海记栈本来是义兴党的总部,经过几次转手,至1893年落入他的手中,才改称海记栈,成为他的办事处。过后又在右旁筑书斋名“慎之家塾”。

郑景贵于1901年去世,葬于槟榔屿白云山广汀公冢。他有九子:大养、大仁、大日、大平、大昌、大亢、大兴、大详、大金。

在槟榔屿有两条街道以他命名,即阿贵街与景贵街,事属仅见,主要原因是阿贵街是他捐献出来的;而景贵街是由他出钱铺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