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 Search

2011年6月4日星期六

张弼士路 Jalan Cheong Fatt Tze


槟榔屿原本有一条张弼士路,位置就在乔治市光大新城市中心的范围内,即目前辟为停车场的首都戏院原址侧面。上世纪70年代,光大发展计划推动后,它不得不让路予摩天高楼,一条纪念华裔先贤的街道最终消失在尘烟中。

而后,在许多槟榔屿人民,特别是张氏清河堂理事们的极力争取下,政府最终于1992年12月将张弼士路复名,当时,政府以张氏清河堂侧的香港街(Lebuh Hong Kong)易名为张弼士路。

易名为张弼士路的原香港街位于乔治市古迹区内,东面与沓田仔街交界;西面则与打索街交界。不管是现在的张弼士路还是过去的香港街,槟榔屿人总喜欢把它称为“香港巷”,也许是这条街道不足百米长吧!

以前还是香港街的时候,这一带是槟榔屿著名的旧货市场,天未破晓就有许多旧货小贩在这里摆地摊营业,人潮拥挤,热闹非凡。但是,随着旧货市场搬到四坎店的古力巷后,清晨热闹的情景已不复存在。

张弼士路的地标性建筑物应属建于1842年的斗母宫,该宫保存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其中《九皇圣经》据说已超过150年的历史,堪称无价之宝。每逢农历九月的九皇大帝诞辰,张弼士路聚满了善男信女,整条街道顿时寸步难移。

张弼士路门牌20号是一家快步入60年历史的槟城老字号“均记”,也就是闻名全国的“海军牌”咖啡粉的生产地。因此,走在张弼士路上,不但可以看到一辆辆载送咖啡与茶的“均记”货车,也可以闻到一阵阵的咖啡香。

关于张弼士 (Cheong Fatt Tze, 1840-1916)

张弼士,本名振勋,字兆燮,广东大埔人,父亲张兰轩是乡村私塾教师兼中医师。张弼士幼年随父读了三年书。张氏于1858年出洋到印尼的巴达维亚,既今雅加达,在一家华人纸行当杂工,后升任管账,他得到雇主的信任,邀为成龙快婿,并协理店务。岳父死后,他自立门户,开了一家酒行,销售各国名酒。

他深知在海外经商之道,那时,印尼是荷兰的殖民地,称为荷属东印度,他极力结交荷兰殖民当局,获准承包酒税与典当税,又承包荷属一些岛屿的鸦片烟税。1866年,他先后在荷属的雅加达、怡里和英属的槟榔屿、文东埠等地创办裕和、裕兴、亚齐、笠旺垦殖公司,万裕兴、广福轮船公司,东兴矿务公司,日里银行;还在新加坡、雅加达、香港等地开设药行等业。全盛时期,他的全部资产折银两达七八万两,是当时海外华人侨商的首富。

成为南洋巨富后,张弼士回中国发展实业,他也希望在中国获得政治地位。他曾觐见清朝的光绪皇帝两次。于1892年与1894, 先后被清朝政府任命槟城首任领事与新加坡总领事。1903年提升为侍郎衔,以三品京堂候补。 1904年清朝政府赏给他头品顶戴,补授太仆寺正卿,地位相当于钦差大臣,任命他为考察外埠商务大臣,兼槟城管学大臣;并兼办闽广农工路矿事宜。

1892年,张氏在山东烟台创办了张裕葡萄酒酿酒厂。1915年张弼士作为团长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该次博览会上,张裕的四种葡萄酒产品一举夺得金奖及最优等奖状,引起世人的轰动。

较后,张弼士受命回到南洋,即在槟城筹设了中华总商会,并往马来亚各地劝导华人设商会与办学。1905年又在新加坡同济医院内筹组中华商务总会。1907年4月,张弼士被任命为督办铁路大臣,管理粤汉铁路事宜。

张弼士一生热心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生平所捐义款数十万银元。他任海外商务大臣兼槟城管学大臣时,曾捐资8万元创办槟城中华学校,又在新加坡倡办应新学校。他还给香港大学堂捐款10万元。辛亥革命后,他捐助福建民军7万元,又在汕头购置房屋数十所创办“育善堂”,专为当地居民及嘉应五属学生办福利。晚年还遗言捐助广州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修建校舍。

张弼士在他企业王国中到处有房子,槟榔屿莲花河街的大宅就是他在槟榔屿的故居。这座大宅从1896年开始建筑,1904年才竣工,花了7年的时间建成。

1916年9月12日,张弼士病逝于雅加达,荷兰与英国殖民地政府都谕令下半旗哀悼,遗体运到他的故乡广东大埔安葬。#

没有评论: